新华社济南8月13日电(记者叶婧)立秋过,风微凉。山东省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1300多亩玉米正陆续进入吐丝授粉期。“接下来水肥跟上带杠杆的股票,丰收就稳了。”合作社负责人薛丽娜说。
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地处山东部署建设的六大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之一的“汶阳田”内。“在农业专家和‘硬核’技术的支持下,如今我们实现年年‘吨半粮’,也就是每年两季粮食的总亩产达一吨半。”薛丽娜说,合作社近年来落地的一系列“粮丰”技术,保障了持续丰收。
她与专家结缘,始于2008年。当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开昌团队的成员李宗新带着玉米新品种“鲁单818”找到了薛丽娜。“这个品种虽然新,但耐密植、综合抗性强,还能高产、稳产。”李宗新说,团队希望薛丽娜能从当时管理的七八十亩地中拿出一二十亩地,种植这一品种并进行展示示范——这和薛丽娜尝试新品种的想法不谋而合。当年秋收,试种的“鲁单818”亩产接近900公斤,这坚定了她的信心,和专家合作的项目持续扩容。
展开剩余57%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2024年种植的“鲁单818”。新华社发
围绕周年产能提升,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与泰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殷复伟紧密合作,从土壤、肥料、作物3个方面为薛丽娜的粮田“把脉开方”,陆续落地了以“强群扩库、增穗促粒”为核心的小麦、玉米壮株延衰增粒重技术,以“两旋一深、增碳调氮”为核心的耕层地力持续提升技术,和以“周年运筹、三改两减”为核心的小麦玉米周年肥水协同高效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应用后,带动合作社粮食周年丰产,平均亩产提升近10%。
粮食丰收了,薛丽娜又有了新烦恼:灌溉是保障粮食丰产的关键,可雇人浇水成本高、效率低,怎么办?李宗新和殷复伟建议她,试试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设备。
“那是2017年,几乎没人会用这种高级设备种粮,我也犯嘀咕,硬着头皮拿25亩试试,结果省了人工又省水,玉米长得又大又好,至少增产了5%。”薛丽娜说。
“农民种粮,我们‘种’技术。”刘开昌说,从2004年开始,他和团队持续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落地实施,在“锻造技术提升单产”方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团队主导研发的技术,有4项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11项入选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团队主导制定了28项地方标准、21项技术规程,为山东小麦、玉米周年大面积单产持续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年夏收前带杠杆的股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技术人员在德州市齐河县测产。新华社发
发布于: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富牛证券_杠杆配资网_交易配资网观点